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缴翼飞实习生林珂莹北京报道
近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召开第六届会员大会第六次会议,探讨钢铁行业的运行情况、面临形势和重点工作。
当前,钢铁行业效益不佳,供需矛盾较为突出,工信部、国发改委相关负责人都在发言中指出,未来需要稳增长、扩内需,推动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此外,“十四五”进程过半,碳减排压力依然较大,超低排放改造仍需持续推进。
“三高三低”下企业效益有所下降
工信部原材料司司长常国武表示,2023年,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国内房地产行业深度调整,下游需求恢复不及预期,钢铁行业受到较大的影响,运行情况总体呈现“三高三低”,即高产出、高出口、高成本,低需求、低价格、低效率。
国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1―11月份,全国钢产量9.52亿吨,同比增长1.5%;折合粗钢表观消费量8.74亿吨,同比下降1.9%。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预测,2023年全年,全国钢产量约10.2亿吨,同比基本持平;折合粗钢表观消费量8.74亿吨约9.4亿吨,同比略降。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长谭成旭指出,钢材消费结构已经发生变化。2023年房地产新开工面积较历史高点已跌去近六成,对钢铁需求的拉动作用持续减弱,预计2024年新开工面积、开发投或继续回落;绿色低碳驱动的新能源用钢等钢铁新需求则继续增长,、造船、电等传统用钢需求提质。
国发展改革委产业司司长卢卫生指出,随着我国产业结构持续调整优化,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对装备工业、材料工业提出了新需求。钢铁行业要抓住机遇,提高新材料、新产品的供给能力和水平,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目前,钢铁行业的品种结构优化已经带来下游需求变化。国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1―11月,我国钢精、线材(盘条)产量分别同比下降2.2%、0.4%,电工钢、不锈钢产量同比增长14.6、13.3%。
卢卫生表示,要强化钢材应用领域创新,适应用钢结构和需求变化,以推动钢结构应用为切入点,提升建筑用钢质量和水平,不断发掘扩大内需新亮点;加快品种和工艺技术攻关,瞄准重大市场需求,加强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加快超洁净钢冶炼、特种冶金、精准热处理等工艺技术创新,提升产品质量。
与同步的是,钢材出口量也出现大幅提升。海关总署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累计出口钢材9026.4万吨,同比增长36.2%,创下2017年以来新高。
谭成旭表示,钢材出口增长缓解了国内外市场阶段性供需矛盾,但在当前世界经济贸易形势下,也面临贸易摩擦加剧的风险,需引起企业重视。中国钢铁坚持以满足国内需求为主的定位,不鼓励普通产品出口。
在成本方面,进口铁矿石价格仍居高位。2023年1―11月,我国进口铁矿石10.8亿吨,同比增长6.2%,进口均价为112.4美元,同比下降3.8%,重点统计企业进口铁矿粉采购成本也同比上升1.98%。与形成对照的是,2023年1―11月,中国钢材价格指数平均值为111.48点,同比下降9.83%。
当前“三高三低”的行业运行情况,也为钢铁企业经营带来压力。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统计,2023年1―11月,重点统计会员钢铁企业营业成本5.64万亿元,同比增长0.55%;与此同时,营业收入同比下降0.25%。一升一降下,重点统计会员钢铁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23.9%,平均销售利润率仅1.3%,同比下降5.43个百分点。
“跟其他行业相比,包括跟原材料工业其他行业相比,它也是非常低迷的利润率。”常国武表示,尽管困难客观存在,但钢铁行业同时也表现出了强大的韧性,行业的总体产状况仍然处于较好水平,国际竞争优势仍然十分明显。
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统计,2023年1―11月,重点统计会员钢铁企业应收账款同比下降1.27%,经营较为稳健。
谭成旭指出,2023年钢铁行业效益下降较快,供给强于需求是影响经营效益的主因需求,产能释放较快是导致供需矛盾的根源。钢铁行业要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相结合,努力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除了供需矛盾外,进口铁矿石价格的高位波动也对钢铁行业稳定运行造成了压力。在此背景下,加快重点矿产源项目开发也被进一步提上日程。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列入铁源开发计划的国内重点铁矿项目已开工超过10项,新增铁精矿产能约5000万吨。
卢卫生表示,接下来国发改委将进一步提升国内铁矿石供应能力,联合相关部门协调推进重点铁矿项目手续办理工作,加快推进新一批项目开工建设,通过多种渠道支持在建项目加快建设、现有项目进一步提升产能;加快研究制定加强废钢循环利用的政策文件,继续做好铁矿石保供稳价工作,联合有关方面采取措施,遏制过度投机炒作,维护供应链稳定。
《钢铁行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指南》将出台
数字化转型是钢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一步。常国武提出,要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促进钢铁行业与工业互联网、5G、大数据等融合发展,探索人工智能在钢铁行业的应用部署。
据常国武透露,今年工信部将印发《原材料行业数字化转型工作方案》和《钢铁行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指南》,研究制定钢铁行业数字化转型的评估标准,组建钢铁行业数字化转型促进机构,确保各项任务措施落地见效,支持企业开展战略能力,提高产业集团的管理,建设世界一流钢铁企业。此外,工信部还正在研究修订钢铁行业规范企业管理办法,进一步引导要素源向优势企业集中。
同时,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进度明显加快。据生态环境部大气司项目处处长蔡俊介绍,2023年,累计4.2亿吨粗钢产能完成全流程改造,超过全国总体目标的一半;115钢铁企业全流程或部分环节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并公示;重点区域进展仍然领先全国,天津、上海全部产能,河北、江苏、山东约70%产能,安徽、陕西一半以上产能完成全流程改造;非重点区域进展明显加快,多个省份实现“零的突破”,湖北、广东、四川均有钢铁企业完成全流程改造。
此外,超低排放的经济效益也正在凸显。据生态环境部测算,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已累计拉动社会有效投超过2000亿元,有力促进节能环保、新能源等相关产业快速发展,特别是为新能源重型卡提供了新的应用场景。近年来,我国新能源重卡产销量快速增长,已经稳居全球第一。
但与此同时,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和钢铁行业绿色转型的任务依然艰巨。蔡俊指出,现在距离2025年底收官不到2年时间,还有4亿多吨粗钢产能要完成改造和收尾工作,工作量还很大,我国空气质量改善成效还不稳固。
“根据我们的分析,钢铁行业排放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仍然较大。”蔡俊表示,钢铁行业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转型的关键时期,更要清醒地看到当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蔡俊在调研中发现,内蒙古一钢铁企业铁矿石要从1000公里外的天津港通过铁路、公路运输到厂内,生产钢坯降温后又通过公路运输销售到天津的独立轧钢企业,再使用天然气加热轧制。“无论从能源源利用还是从运输方面,这都是极其不合理的,完全有悖于高质量发展要求。目前,这种现象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还比较普遍。”
蔡俊表示,大气污染治理已经进入深水区,践行减污降碳协同,需要啃产业结构的“硬骨头”,从源头治理上下功夫,特别是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结构调整还要采取更多的“硬措施”。生态环境部将研究扩大环保绩效分级应用场景,“我们决不允许把环保水平低、投入少的企业与环保水平高、投入大的企业放在同一个环境中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