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整合全国新车供求信息,打造上下游商家资讯平台

毅昌科技2023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咔咔资讯 2023-09-01 浏览(73870)

毅昌科技(002420)2023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毅昌科技2023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的行业情况   1、医疗健康行业   2022年4月27日,国务院出台《“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健康服务业总规模于2030年超过16万亿元,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其次受整体死亡率下降和生育率下降的影响,我国老龄化进程日益加速,国统计局数据显示,到2033年,中国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占总人口的1/4;2053年达到峰值4.87亿,占比超过总人口的1/3,由此带来的医疗健康的需求将会增加。   2、新能源动力电池热管理行业   近年来,新能源的发展已成为确定的趋势,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到2025年新能源新销售量达到新销售总量的20%左右,到2035年纯电动成为新销售辆的主流。温度变化对新能源电池系统影响显著,可以直接影响电池的安全、性能及寿命,电池的热管理系统可以通过冷却或者加热方式对电池系统进行温度控制,使电池处于一个适当的温度范围。随着新能源的普及,对动力电池性能稳定性、安全性的要求更为严格,电池热管理产品的渗透率也显著提升。根据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2023年1-6月,我国动力电池累计产量293.6GWh,累计同比增长36.8%,累计销量达256.5GWh,累计同比增长17.5%,相应的新能源动力电池热管理需求强烈,2022华南深圳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展会暨论坛上提到,新能源热管理未来前景广阔,2025年国内市场超400亿,电池热管理达200亿。按照国内空调和电池热管理的单价格和未来的渗透率来测算,NE预测2025年国内的新能源销量按积极因素预测,有望达到500万辆,相对应的热管理市场空间为405亿;电池热管理市场为204亿。   3、行业   继国务院发布的《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后,在2022年1月21日,国发改委等多部门进一步发布《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和《关于进一步提升电动充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强调新能源的发展是未来重中重。同时交通运输部印发《绿色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继续鼓励支持新能源发展。财政部发布《关于延续新能源免征辆购置税政策的公告》对新能源实施免征辆购置税政策延续至2023年12月31日。在中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国战略目标大背景下,双碳战略的政策助推下加速了整个新能源行业的迅猛发展。智研咨询《2023-2029年中国新能源热管理系统行业市场研究分析及投决策建议报告》指出2022年我国新能源生产量为706万辆,渗透率达26%,提前三年完成了《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中“在2025年新能源市场渗透率达到20%”的目标,行业快速发展。2023年,新能源补贴正式离场,市场化阶段开启,新能源进入全面市场化拓展期,迎来新的发展阶段。   4、电行业   中国电市场正在经历着多重维度的深化裂变,在中国的电市场中,需求经济模式正在取代市场经济模式,中国电市场需求正在深度细分。根据奥维云网(AVC)推总数据显示,自2023年3月份开始,我国电市场迎来修复周期,整个二季度市场呈现脉冲式复苏,电零售迎来触底反弹。整体来看今年上半年我国电市场零售额同比增长4.4个百分点。根据奥维云网公布2023年H1彩电市场总结,2023年上半年中国彩电市场销量为1467万台,同比下降12.2%,销额为487亿元,彩电行业开始从产品精细化、渠道碎片化等方面向深度延伸。   (二)报告期内主营业务情况   1、医疗健康行业   (1)持续推进技术研发。公司聚焦医疗耗材业务,依托注塑零部件领域多年的研究和应用经验,进行医疗耗材前瞻性核心技术积累和“三新”持续创新能力,完成医疗产品基础设施、医疗耗材新产品开发及制程生产质控体系建立、医疗耗材供应链核心供方开发、常规及低成本模具成本控制能力提升,积极与各医疗客户开发专用医疗耗材。   (2)积极推进与客户合作深度。公司依托十万级GMP间及配置的原装进口高精度全电动注塑机、自动化生产流水线,参与产品研发端,与行业知名医疗企业达成深度合作。报告期内,公司与万孚生物(300482)合作的前端产品已进入测试阶段,另有电子仪器系列产品也在稳步推进中。公司与迈克生物(300463)合作的仪器类项目正在进行评估工作。与华大基因(300676)合作的公用耗材已完成送样,后续进行试产。与广州国睿合作的定制耗材项目目前已验收模具。与复星诊断合作的仪器项目正在技术评审中。   2、新能源行业   (1)加快市场拓展。2023年上半年,公司与行业知名企业比亚迪(002594)客户深入合作,实现了双色、灯、精密注塑等产品的量产,同时积极定点储能结构件新项目及液冷板批量定点项目。报告期内,公司重点推进与宁德时代(300750)、蜂巢、赣锋锂电、孚日能源合作项目,通过与公司优质的客户达成紧密合作,巩固和强化公司在该领域的市场竞争力。   (2)积极导入新客户。为应对部分新能源销量下滑的情况,公司积极引进其他新能源企,2023上半年跟进畅销代工厂振宜等新客户,目前已初步达成合作意向。在储能结构件方面,公司成功进入青岛力神、中天科技(600522)、罗马仕、海博思创的供应商体系,积累更多优质客户源,使得公司在市场竞争中具有明显优势。   (3)组织培训提升产品质量。通过制作检验标准、进行员工培训、派遣学习及供应商外驻检验等措施,保障快速转产,确保批量投产品质和出货计划,以更高质量的产品吸引优质客户。   3、行业   (1)深化客户合作。2023年上半年,公司积极与知名行业知名厂商奇瑞合作了高光件项目、增程项目,与延锋客户合作了大吨位内饰件门体项目,以客户需求为中心,铸造品牌价值。   (2)持续推动技术改善。通过线体改造,提升喷涂直通率、一次下线合格率;通过持续改造设备升级、员工培训等措施来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综合竞争力。   (3)严格内部管理,提升产品品质。公司着重提升生产质量,严格执行出入库检验制度,对出厂产品严格控制,提升客户满意度。   4、电行业   (1)引入新技术降本增效。报告期内,公司贯彻高度自动化及规模化的生产战略,导入自动化降本项目14个,有效提高公司生产效率,保障产品质量,进一步巩固公司在自动化生产方面的核心竞争力。对零星采购、物流运输、外协外购等费用大项招标降本,实现精益管理。   (2)积极与现有电大客户深入合作。报告期内,公司积极深挖与海尔、冠捷的合作项目,精准满足客户开发需求及源需求,发挥战略供应商优势,建立强有力的竞争壁垒,同时优化工艺降低白电成本。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技术领先优势   公司拥有国级企业技术中心、国级工业设计中心,现有各类专利上百项,涵盖电、、医疗健康等领域。公司拥有从产品理念、技术研发、工业设计、模具制造、技术实验、项目开发到批量生产的一站式产品设计开发及制造能力。基于对产品特性、技术工艺的深度了解和熟练运用,并依托于丰富的案例经验及自建的数据信息料库,公司在自主研发时能有效降低研发成本和时间管理成本。公司运用自身设计及工程、质量控制、生产制造能力,坚持自主创新,形成公司的核心技术竞争力。   (二)产品质量控制优势   公司拥有CNAS认可的检测中心,并先后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体系认证、IATF16949产品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ISO13485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公司坚持以工业设计为主导,将包括外观设计、精密模具设计、结构设计、精益生产等环节在内的完整产业链条打通,建立了系统化的生产作业流程,产品质量水平较高。   公司基于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以技术研发和创新为基础,以市场调研情况为导向,根据客户需求对产品的结构、外观、工艺进行自主研发,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以快速响应市场需求。良好的产品质量是公司在行业内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的重要保证。   (三)成本控制优势   公司拥有多项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成熟高效的生产组织运行体系,可以根据市场需求柔性调节各项产品的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并通过对各种生产工艺、设备、技术的不断完善和革新,降低单位产品成本,保持较高的盈利能力。在市场端,公司结合经济大环境变化和公司发展战略完成产品规划,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技术端,公司从设计研发开始主抓成本控制,按照客户要求设计并制造模具,实现向上技术向下制造的双向考核,保证产品竞争力;在制造端,公司以标准成本为目标进行生产管控,保证产品成本优势。无论是制造成本控制还是采购成本控制,公司均有行有效的成本控制方法,能够较好地平衡产品功能与成本的关系,保证产品质量稳定、市场反应快速、售后服务便捷。   (四)品牌与客户优势   公司在全国建有广州、合肥、青岛、昆山、芜湖五大研发和生产基地。在电领域,公司能够为客户提供从概念引导、技术研发、产品设计、技术实验、项目开发到批量生产的一站式解决方案,实现产品的最佳价值,该行业的主要客户为海尔集团、富士康集团等知名企业。在领域,公司具有良好的品牌优势、技术人才优势和上市公司的平台优势,技术领先,量产案例丰富,在成本控制、产品精细化等方面有突出优势,该行业的主要客户为比亚迪、奇瑞集团、零跑、通用五菱等知名企业,并通过系统供应商配套于广、长城(601633)、长安等行业知名企业。在医疗健康领域,能够为客户快速提供从产品设计、多腔模模具设计制造、技术验证、项目开发到产品供应的一站式解决方案,该行业的主要客户为万孚生物、迈瑞医疗(300760)、达安基因(002030)等知名企业。

三、公司面临的风险和应对措施

  1.宏观经济波动和下游行业周期变化风险   我国经济整体稳定向好发展,尽管公司目前主营业务所处市场发展趋于良性循环,但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国际贸易环境的不确定性仍在增加。如果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国内宏观经济增长不及预期或下游行业出现周期性变化,行业政策重大调整,对公司下游行业的生产状况产生不利影响,这将影响公司产品的市场需求,对公司生产经营业绩造成影响。   公司主要产品广泛应用于电、配套零部件及医疗健康领域等领域,涉及多种产品类别这些行业受到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较大。社会经济变化及居民收入水平变化会导致消费者的产品需求发生变更,公司生产工艺及产品开发能力也存在不能满足下游客户产品迭代趋势要求的可能性。   2.技术研发创新的风险   公司主要产品广泛应用于电、配套零部件及医疗健康领域等领域,相关行业对于产品的需求较为多样化,公司在技术研发、创新能力、产品迭代上面临更多的挑战和风险。公司生产工艺及产品开发能力也存在不能满足下游客户产品迭代趋势要求的可能性,如果公司技术研发滞后或未能及时进行工艺升级,将对公司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3.原材料和产品价格波动风险   发行人主营业务为精密模具、注塑零部件、整机的设计、开发、制造及销售,生产所需原材料主要为塑料粒子等,受原油价格影响较大,价格变动也较为频繁。上游大宗商品的价格波动,会导致公司原材料采购价格发生变化,可能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上述风险对公司生产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和持续盈利能力不构成可产生严重不利影响的重大风险因素,且公司在行业竞争格局和发展趋势、未来发展战略、经营计划等方面始终保持稳健,不存在对公司未来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产生严重不利影响的重大风险因素。公司将不断加强风险因素识别与管控工作,为公司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有效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