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整合全国新车供求信息,打造上下游商家资讯平台

专家预测未来三年国内车价或降低30%,买车应该再等等吗?

选车买车 2024-03-03 浏览(72107)

汽车流通协会专家王萌称:

当前市场供过于求、消费趋向理智,产品价格直降可能才是直接的刺激方式,国内车市的所有车辆平均价格可能会在三年内降低30%。

如何解读这个观点?

笔者赞同这个观点,因为消费左移已然成为趋势,几乎所有商品的“品牌溢价空间”都在被极度压缩。解读这个观点首先需要解读“消费左移”的概念,简而言之,一个L型图表,横轴是价格,纵轴是品质;在品质不变的前提下,横轴右移则是价格上涨,横轴左移则是价格下跌。消费左移指的是市场用户仍旧注重产品品质,但是更原因接受低价格的商品,这是用户需求的变化;供给端具备调整商品价格的空间,具体到汽车领域的调整空间主要集中于“品牌溢价”。

一台售价10万元的汽车,其制造成本究竟有多少?

一般观点认为硬件成本占40%,其他成本占40%,车企和经销商的利润空间占20%;实际要比想象中的更夸张,尤其是燃油车,所以只要消费左移形成趋势,同时客观存在供需关系失衡,那么商品价格降低就是必然的结果。

汽车一种非常特殊的大宗商品,其所含有的属性非常复杂;其中有一重因素是多数汽车用户不承认存在但事实存在的,那就是车辆的“社交属性”,也可以称之为“品牌价值”。比如许多人购买汽车不是单纯的为了遮风挡雨,而是为了“混圈子”,或者通过具体车型与品牌来彰显个人实力,可是说到底还是为了圈子——这就是汽车的社交属性。

一旦有了这个属性则汽车品牌势必具有品牌溢价能力,而推动消费左移的源动力是消费理念愈发的理性,理性则会让消费者更注重产品的使用属性而非附加属性。同时理性还与另一个词高度关联,这个词是“淡泊”,当看透一些事物本质之后,人们总能给自己一个合理的评价,以及对未来的合理分析与预估;最终会让自己认清是否有必要去通过品牌附加属性去追逐不切实际的目标,至此品牌价值的价值将持续的缩水。

高品牌溢价的汽车产品卖不动了,那么留给车企的唯一选择就是降价。

当二线品牌开始降价则会把压力传导至一线品牌,一线品牌被动降价则会倒逼二线品牌再次降价,降价操作在两个品牌矩阵之中不断反弹则会让价格战持续的进行。

价格战只要开启则不会轻易停止,只有到降无可降并且完成格局重塑之后才会停歇。

以目前的单车利润来看,汽车的价格战才只是开始。

只不过下一轮的价格战主力会是新能源汽车品牌,15万元以内的燃油车售价下调空间不是很大了,预计还有15%~20%的空间;中、高端燃油车的降价空间还很大,预计不止30%。不过相较于新能源汽车而言则是小巫见大巫,曾经的新能源汽车价格高昂是因为动力电池制造成本高,并且作为新技术产品在产业规模不够大的阶段里也难以控制成本;但是现在已经形成产业规模,动力电池的核心原材料价格下探几乎八成!并且动力电池的类型也不再单一,除了成本高的各类三元锂电池以外,还有低成本的磷酸铁锂电池,成本更低的钠离子电池也已经完成装车。

所以新能源汽车的价格会开始下探了,只不过“概念溢价”不打破还是很难出现理想的价格调整幅度。

“概念溢价”是新能源汽车价格偏高的另一个因素,似乎提到新能源就会让人高看一眼,各大品牌也以此为基础来拓展解读,亦或者称之为“强行贴金”。比如用清洁环保、能源再生、梯次利用等概念来包装新能源汽车,让车子看起来有些不凡的感觉。可是这些概念实际与终端用户没有直接关联,只是大家都在这场技术狂欢中迷失了;而当初期用户逐步清醒过来之后,这些概念也就炒不动了,留给新能源车企的选项也只有压缩概念溢价的占比。

其比例高得惊人,这一点从近期多个知名新能源汽车品牌的价格调整幅度即可得到印证。

当新能源汽车市场用户也有消费左移的变化,车企也只有降价;新能源汽车的降价将压力给到燃油车,价格战的小球则会在这两大阵营里持续反弹。所以价格战确实才刚开始,30%的预估既不保守、也不夸张,三年内有可能达到该标准,如果购车规划可以延长则建议适当等待。


天和Auto编辑,欢迎转赞评

标签: